最近,我就老琢磨一件事儿,就是咱们这现金流到底咋样,手头紧不紧张。光听别人说感觉不踏实,还是得自己动手算算心里才有底。所以我就想着,干脆自己来实践一把,把这个“现金流动比率”给捣鼓明白了。
第一步:找家伙事儿
这玩意儿肯定不是凭空想出来的,得有数据支撑。我寻思着,这数据肯定藏在公司的财务报表里。于是我就去找了咱们公司的财务报表,主要是两张表:一张是《现金流量表》,另一张是《资产负债表》。要是上市公司,这些东西网上也能找到,更方便。
第二步:搞明白这比率是啥意思
拿到报表之后,我就开始琢磨这个“现金流动比率”到底是看啥的。简单来说,我理解的就是,看看公司通过自个儿主营业务挣回来的现金,够不够还那些一年内就得到期的债。要是够,那说明咱短期内还债压力不大,日子还过得去;要是不够,那可就得当心了,说明手头有点紧巴。
第三步:找到计算公式
光理解意思还不行,得知道怎么算。我就上网查了查,也问了问懂行的朋友,搞明白了计算公式,挺简单的:
现金流动比率 =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÷ 流动负债
看到这个公式,心里就有谱了,接下来就是找这两个数。
第四步:从报表里挖数据
这一步就得仔细点了,得从那两张报表里把对应的数字给找出来。
-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:这个数,我翻开了《现金流量表》。这张表一般会分成经营活动、投资活动、筹资活动三大块。我要找的就是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”那个最终的数字。一般都在第一部分的末尾。
- 流动负债:这个数,就得去看《资产负债表》了。资产负债表嘛一边是资产,一边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。我就在负债那部分找,找到“流动负债合计”这一项,这个就是我要的数。
找的时候我还特别注意了一下单位,有的报表单位是“元”,有的是“万元”,这个可不能搞错了,不然算出来差老远了。
第五步:动手计算
数据都找齐了,接下来就简单了,直接把找到的两个数套进公式里,拿计算器一除,结果就出来了。比如我找到的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”是1000万,“流动负债”是800万,那现金流动比率就是 1000 ÷ 800 = 1.25。
第六步:看看结果,分析一下
算出来这个1.25代表啥?一般来说,这个比率如果大于1,就说明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能够覆盖短期要还的债务,现金流相对来说比较健康,短期内风险比较小。如果小于1,那就得留个心眼了,可能说明公司短期偿债压力比较大,需要关注一下后续的现金流入情况了。
我算出来的1.25,大于1,心里就踏实了不少。这也不是绝对的,不同行业情况可能也不一样,而且光看一个时点的数据也不全面,最好是能看看连续几个季度或者几年的数据,形成一个趋势图,那样分析起来就更靠谱了。
我还发现个事儿,刚开始我还差点把现金流量表里的“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”当成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”了,后来仔细一看才发现不对,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儿。看报表还是得细心点。
这回自己动手计算现金流动比率,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。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务指标,但确实能帮我从一个侧面了解公司的现金状况和短期偿债能力。以后,我打算定期都自己算算,做到心中有数,也算是给自己提个醒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