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朋友总问我,老哥,你那五万块本金捣鼓到二十亿,到底咋整的?
嗨,说实在的,这二十亿,那是咱们散户圈里头的传说,是目标,是方向!我自个儿,离那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,不过当初那五万块钱起家,确实是摸爬滚打过来,走了不少弯路,也捡了不少经验。今儿个就跟大家伙儿掏心窝子聊聊我这几年的折腾。
最初的摸索:拿着五万块瞎闯
记得刚入市那会儿,兜里揣着辛辛苦苦攒下的五万块,真是看啥都像金子,觉得遍地都是机会。听人说啥技术分析,啥指标公式选股,我就一头扎进去了。
- 第一步,学看均线(MA)。 人家说MA均线多头排列是好事,我就盯着那个看。一开始确实凭着狗屎运,股价在布林带中轨上轨晃悠,一冲破上轨太多,我就以为要发大财,赶紧追进去。结果?一个回调,打我个措手不及,亏得我好几天吃不下饭。 那时候我就琢磨,这玩意儿咋跟说的不一样?
- 第二步,研究成交量。 后来又听说得看量,什么“用量变抓强庄”,听着就玄乎。还有那“三线交叉点买入法”,我也照葫芦画瓢试过。 有时候是灵,买进去真能涨一点,但更多时候是买在半山腰,或者刚买就跌,搞得我晕头转向。
那段时间,真是天天对着电脑屏幕,K线图看得我眼花缭乱。各种指标来回切换,今天用这个方法,明天用那个方法,完全没个章法。五万块本金也跟过山车似的,涨一点就高兴,跌一点就心慌,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。
痛定思痛:开始琢磨门道
有一次,我重仓搞了个所谓的“V底洗盘”的票。那家伙,先是猛跌,跌得我心惊肉跳,眼看本金要腰斩,差点就割肉跑了。 但当时也是犟脾气上来了,想着再等等,再等等。结果,它还真就慢慢爬上来了,真跟个V字似的。虽然也没赚多少,但这回经历让我开始反思。
我发现,光靠几个技术指标,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瞎买,那纯粹是赌运气。你得有自己的一套逻辑,得明白你为啥买,为啥卖。 而且光看技术图形也不够,还得了解这公司到底是干啥的,基本面怎么样。
我的转变与坚持:形成自己的交易体系
后来我算是学乖了点,不再瞎猫碰死耗子。我开始琢磨,那些真正能涨的票,到底有啥共性?我开始给自己定规矩:
- 第一条,我开始专挑那些行业里的尖子生,就是所谓的龙头股。 你想,一个行业里最牛的公司,它要是都不行,那其他的还能好到哪去?这种票,就算大盘不它也相对抗跌,大盘一它往往是第一个冲上去的。
- 第二条,我给自己定了条死规矩,年线以下的票,碰都不碰。 道理也简单,股价长期在年线下面晃悠,说明说明大趋势不行,没人看你进去掺和,大概率是接盘侠。我宁愿去追那些已经站在年线上方,并且趋势向上的票。
- 第三条,深入了解基本面。 我开始花大量时间去看公司的年报、研报,了解它的主营业务、盈利能力、行业前景,甚至管理团队。光看K线是虚的,只有了解了公司本身,心里才有底。
- 第四条,控制仓位,设置止损。 这是血的教训。以前总想着一把梭哈,赚个大的。现在不了,我会把资金分成几份,看好的票也不会一次性全买进去。而且买入之前就想跌到什么位置我必须砍仓走人,绝不恋战。
从五万到“小目标”:过程远比结果重要
从五万块起步,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。我每天复盘,看各种研报,分析K线图,那真是家常便饭。 盯盘盯得眼睛都发直。有时候为了一个买入点或者卖出点,能纠结大半天。这过程,枯燥,乏味,压力大,但你得扛得住。
慢慢地,靠着这些土办法和铁纪律,我的账户资金确实开始稳步增长了。从五万到十万,再到几十万,上百万…这个过程很漫长,中间也有过很多次大的回撤和自我怀疑。但每次亏钱,我都会把交易记录打印出来,一条条分析错在哪,下次怎么避免。
我不敢说自己有多牛,但至少对市场多了份敬畏,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操作逻辑。资金确实比当初那五万多了不少,但离那二十亿的传说,还远着,那更多是个激励我前进的灯塔。 我觉得这过程本身,就是一种修行。享受这个过程,不断学习,不断比单纯追求那个数字,可能更有意义。希望我这点折腾经验,对大伙儿能有点启发。记住,慢就是快,稳才能赢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