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那会儿,大伙儿都在琢磨这事儿,我也没闲着,寻思着得找几只好票,看能不能让钱袋子鼓一点。现在回过头看,那段时间的折腾还挺有意思的,跟大家唠唠我当时是怎么琢磨和操作的。
回顾我当时的折腾过程:
第一步:广撒网,看大方向
那会儿是2021年底到2022年初,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看研报、听分析。什么宏观经济,政策风向,都得大概了解一下。当时感觉有几个方向挺热乎的:
- 新能源: 这个不用多说,什么光伏、风电、新能源车,那叫一个火。政策支持力度大,感觉前景不错。
- 大消费: 琢磨着疫情总会过去,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是刚需,像白酒、食品饮料这些,感觉比较稳。
- 科技自主: 当时“卡脖子”问题提得多,芯片、高端制造这些,觉得国家肯定会大力扶持。
看了一圈,感觉都有道理,但具体到哪只股票,还是有点懵。毕竟大方向是但里面的公司也分三六九等。
第二步:扒拉“潜力股”名单
然后我就开始找各种“2022年潜力股”的名单。网上搜搜,财经APP里看看,有些券商也会出一些报告。我记得当时看到不少推荐,比如有些说“美的集团”这种家电龙头,搞智能制造,挺稳;还有说“伊利股份”这种消费品,业绩也一直不错。也有些提到“小商品城”这类,说受益于经济复苏啥的。还有一些市值相对小一点,但题材比较新的,比如储能相关的“国机重装”,或者一些化工、医药股。
我当时把这些名字都记在一个小本本上,大概罗列了二三十个。
第三步:自己动手,逐个筛选(这个最费劲)
光看名单不行,还得自己分析。我就开始一个一个地看这些备选股票的基本面。主要看几个方面:
- 公司是干啥的: 主营业务清不清晰,有没有核心竞争力,行业地位怎么样。
- 业绩怎么样: 过去几年的营收、利润增长稳不稳定,有没有“雷”。我记得当时特别关注了2021年的预估业绩,看看增长情况。
- 估值高不高: 市盈率、市净率这些指标瞅瞅,跟同行业的比比,跟它自己历史水平比比。太高了,心里也发怵。
- 有没有啥利好消息: 比如新签了大单,研发出了新技术,或者行业有啥政策支持。
- 股东结构: 看看有没有靠谱的机构在里面,大股东有没有啥减持计划。
这个过程是最熬人的。 有的股票,题材很但一看业绩,连年亏损,或者波动特别大,就先排除了。有的业绩不错,但估值已经上天了,感觉肉不多,也放一边。还有的,行业前景不明朗,或者公司负面新闻比较多,也得小心。
比如说,我当时仔细研究过几家新能源上游的企业,确实增长快,但股价也涨了不少,估值也不便宜。还有一些消费股,看着稳,但感觉爆发力可能没那么强。
第四步:结合市场情绪和技术面(浅尝辄止)
基本面看完,我还会稍微看看技术图形,比如股价是不是在相对低位,有没有放量突破的迹象。不过我不是技术派,这个只是辅助参考。也关注当时市场的热点是不是在这只票上,有没有资金关注。
这块儿我有点力不从心,市场情绪变化太快了。
第五步:小范围试水和不断调整
经过上面一轮筛选,我圈定了大概5、6只股票,感觉各有各的看点。但你让我说哪一只“最”有潜力,我当时也说不准。所以我采取的策略是分散投一点,每个都不要买太多。
然后就是观察了。2022年市场波动也挺大的,有些票买进去没多久就开始跌,有些票涨了一波又回调。我就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,有的发现基本面逻辑变了,或者市场风格切换太快,就及时止损或者止盈换股。
的一点感悟:
回过头来看,2022年想精准预测哪只股票“最有潜力”并且能从头拿到尾,太难了。市场是动态的,公司的经营也是动态的。
我个人的实践经验是:
- 没有神仙能百分百猜中。 所谓的“潜力股”也是基于当时的分析,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。
- 做足功课很重要。 至少得明白你买的是为啥买。不能光听别人说。
- 心态要放平。 别指望一口吃个胖子,也别因为短期波动就慌了神。
- 分散风险还是有必要的。 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,这话糙理不糙。
我当时折腾了一圈,有些票确实小赚了一点,有些也亏了钱。但这个过程让我对市场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与其去追求那只“最靓的仔”,不如构建一个自己能理解、能把握的投资组合,然后根据市场变化不断优化。 这可能比单纯找一只“潜力股”更靠谱点。
这就是我当时琢磨“哪只股票比较有潜力2022”的整个实践过程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,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。投资这事儿,真是学无止境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