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行情,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。我,平时也瞎琢磨点股票,但水平也就那样,小打小小闹。前两天闲着没事,就想着看看那些所谓的“股神”们最近都在捣鼓希望能从中取取经,哪怕是学个皮毛也行。
为啥突然想看林园的持股?
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。主要是我自己手头有几只消费类的票,最近跌得我有点怀疑人生。然后就老在一些财经小文章里看到“林园”这个名字,说他对消费股情有独钟,尤其是什么“嘴巴概念”,吃吃喝喝的他最爱。我就寻思,这位大佬现在是啥章程?还在硬扛消费吗?还是说也开始调仓换股了?
再一个,就喜欢看点实际的东西。光听理论没啥意思,大佬们真金白银砸进去的票,那才是他们真实想法的体现嘛就有了这回“实践”——扒一扒股神林园最新的篮子里都装了些
我的“实践”过程:大海捞针与零敲碎打
我寻思这事儿应该不难。现在信息这么发达,上网搜搜呗。我打开电脑,吭哧吭哧在搜索框里敲下了“林园 最新 持股”、“林园 基金 重仓”这类关键词。
结果你猜怎么着?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。有的是几年前的旧闻,有的是各种分析师的猜测,还有的是他以前的一些访谈。直接亮出他现在具体买了啥、买了多少的,那真是少之又少。想想也是,人家私募大佬的持仓,哪能那么轻易就让你看个底朝天。
我不死心,换了几个思路。
- 关注上市公司财报: 我知道有些基金持股达到一定比例,会在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里露脸。但这玩意儿滞后性太强,等财报出来,黄花菜都凉了。而且林园现在旗下基金那么多,一个个去翻财报,那得累死个人。
- 追踪新股申购: 看到有消息说林园挺爱打新的。我就去一些新股发行公告里瞅瞅,看看机构投资者名单里有没有林园旗下公司的名字。这倒是个小发现,年初那会儿,确实看到他通过打新买进了几家公司。但这只能说明他参与了打新,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核心持仓策略。
- 留意可转债信息: 后来我又看到消息说,林园对可转债也挺有研究,甚至在一些公司的可转债投资者名单里也出现了他家基金的身影。这个点我之前倒是没太注意,赶紧记小本本上。具体是哪几只可转债,有的新闻会提一嘴,比如提到过一家医疗公司和一家轻工制造公司的可转债。
- 筛选新闻和访谈: 我把搜索范围缩小到最近半年,甚至最近三个月的新闻。重点看那些提到具体股票名称或者行业方向的。比如,有新闻提到他管理的基金在二季度增持了“油茅”金龙鱼,对奥特迅则保持持股不变。这就比较具体了。还有的报道会提到他的一些观点,比如他觉得现在估值低,是进入的好时机,尤其看好和“嘴巴”相关的,还有一些垄断性的、成瘾性的产品,比如片仔癀这类。
这么一圈折腾下来,零零散碎也拼凑出一些信息。 感觉就像在玩拼图,东一块西一块,试图还原一个大概的轮廓。
我整理出来的“林园最新持股”印象
通过上面这一番“实践”,虽然没法拿到一份清单式的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持股明细,但我大致归纳了几个点:
- 核心还是消费: 特别是跟“嘴巴”相关的,吃的喝的,这是他一直强调的。比如提到的金龙鱼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虽然消费股上半年表现不咋地,但他似乎还在坚守和加仓。
- 关注垄断和成瘾性产品: 这也是他反复提及的投资逻辑。有些产品别人替代不了,或者用了就离不开,这种公司他很喜欢。之前有提到过片仔癀,虽然不确定是不是最新的最重仓,但这个逻辑是一致的。
- 特定个股的坚守: 比如奥特迅,似乎是他长期持有的票,至少近期没看到减持的消息。
- 积极参与打新: 这块儿更像是增厚收益的策略,抓一些确定性高的小机会。
- 涉足可转债: 这说明他的投资工具篮子也不是单一的,可转债这种攻守兼备的品种也在他的视野里。
- 整体判断: 他认为当前市场估值处于低位,是个不错的入场时机。
这些都只是我个人通过公开信息整理的,肯定不全面,也可能有滞后。 人家大佬的真实操作,那肯定是高度机密的。我这也就是管中窥豹,看个热闹,顺便学习一下思路。
一点小感悟
这回“实践”下来,最大的感受就是,想抄大佬的作业,真不是件容易事儿。公开信息零散、滞后,很难完整把握。而且就算知道了大佬买了咱们小散的资金量、风险承受能力、持股心态也跟人家完全不一样,盲目跟风很容易就成了“接盘侠”。
了解一下大佬的投资逻辑和关注方向,还是挺有启发的。比如林园对消费、垄断的偏爱,以及在市场低迷时敢于发声看多,这种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。最终,投资这事儿,还得结合自己的情况,形成自己的判断。大佬的持股,就当是个参考,拓宽一下自己的视野。
好了,今天就分享到这儿。瞎琢磨的一点东西,不成体系,大家随便看看就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