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伙儿最近收拾屋子,翻出来一堆以前随手记的小本本,其中一本就密密麻麻写了不少关于神舟十五号的事儿。看着那些字,当时激动的心情一下子就回来了。索性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好好叨叨,我当初是怎么一点点追着神舟十五号的消息,把整个过程给“实践”了一遍的。
我是怎么一步步追“星”的
说起来,我对这些航天大事儿一直都挺上心的。神舟十五号那会儿也不例外。我记得老早就开始留意发射前的各种消息了。那时候天天看新闻,就等着官方说准备得怎么样了。
第一步:发射前的蹲点与信息收集
那段时间,我基本上一有空就刷刷相关的新闻。看到报道说“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27日进行了一次全区合练和全系统气密性检查”,还说“火箭、飞船及发射场各系统状态良已完成火箭加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”,我这心里就踏实了不少,同时也更期待发射那一刻了。
第二步:守候发射,见证升空
到了发射那天,也就是11月29号,我特意把手头的事儿都提前安排好了,就等着看发射。当看到火箭点火,神舟十五号载着三位航天员冲向天空,然后顺利跟火箭分离,进入预定轨道,听到“飞行乘组状态良发射取得圆满成功”的消息,我这心,真是咚咚跳,甭提多激动了!感觉咱们国家又干成了一件大事儿!
第三步:关注对接,太空“会师”
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就是跟空间站对接了。这个过程我也是盯得很紧。我专门去查了查资料,了解到一些细节:
- 神舟十五号是在11月30号的凌晨5点42分,成功对接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。
- 整个对接过程,花了差不多六个半小时,这可真是个精细活儿。
- 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,这回对接之后,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兄弟们,要在空间站里头迎接他们。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个儿的空间站里,头一回有两拨航天员“串门会师”!当时我就想,那场面肯定特有纪念意义。
第四步:在轨期间的零星关注与感动
之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在轨飞行了。这段时间,虽然不像发射和对接那么集中轰动,但我也时不时会关注一下他们的动态。我了解到这三位航天员,费俊龙、邓清明、张陆,他们这个乘组被称为“圆梦乘组”,而且还是咱们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一个乘组。特别是邓清明老师,坚持了那么多年终于圆梦太空,这份执着真是太让人佩服了。他们这趟“太空出差”,足足待了186天,完成了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一次远征,太了不起了!
第五步:迎接凯旋,英雄归来
时间一晃就到了2023年的6月份,神舟十五号要回来了。那天我也是早早地就守着看消息。当看到“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”的画面,看到三位航天员平安出舱,那感觉,就跟迎接远征的亲人回家一样,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,满心都是喜悦和自豪。
第六步:后续的荣耀与持续的敬佩
任务圆满成功后,国家也给了航天员们崇高的荣誉。我看到新闻说,中央给费俊龙同志颁发了“二级航天功勋奖章”,邓清明和张陆同志被授予“英雄航天员”荣誉称号,还颁发了“三级航天功勋奖章”。每当看到这些,我都觉得这是他们应得的,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,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。
为啥要记这些流水账
可能有人会问,你一个普通老百姓,这么细致地关注这些干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。我就觉得,能亲身经历和见证国家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,本身就是一件挺有意思,也挺自豪的事儿。就像我平时喜欢琢磨点新鲜玩意儿,或者出去旅个游,都会习惯性地记录下来一样。这些关于神舟十五号的“追踪”记录,对我来说,就是一段特别的“实践经历”。
生活嘛不就是由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注、参与和记录组成的嘛。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,能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不少色彩。以后翻出来看看,还能回忆起当初那份心情,也挺好的。希望咱们国家航天事业越来越棒,以后有更多这样的“追星”机会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