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这个“招商优质成长”,我当初是怎么开始琢磨它的?也简单,就是名字听着挺顺耳。“优质”、“成长”,这俩词搁一块儿,谁听了不觉得靠谱?所以我就寻思着,得,我得好好看看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。
最开始嘛我也就是上网随便搜搜,看看基本情况,过往的业绩怎么样,都买了些不看不知道,一看还真发现它以前有过几段挺风光的日子,涨得挺猛,那时候心里头确实“咯噔”一下,觉得,莫不是个好东西?
但是,我这人有个毛病,就是喜欢刨根问底。光看好的时候不行,还得看看最近怎么样。于是我就去找它最近的那些季报来看。这一看,好家伙,跟我想的就不太一样了。记得当时看到一个季度的报告,好像是说赎回的份额还不少,净值也稍微掉了一点,那段时间整体算下来还是亏了点钱。
这就有点意思了。一边是基金经理出来说,对后市挺看觉得后面能涨回来;另一边,是实打实的数字摆在那儿,短期看确实有点压力。这种时候,我脑子里就开始打架了。你说这“优质成长”,到底是咋“优质”,又咋“成长”的?
我琢磨这事儿,就跟我以前琢磨别的似的。很多东西,听起来一套一套的,说得天花乱坠,什么“科学的投资方法”、“持续创造价值”之类的。但真到了实际操作层面,市场那玩意儿,可不是你光靠“科学”就能完全拿捏的。各种因素搅和在一起,复杂得很。就像咱们平时干活,计划写得再漂亮,真干起来,指不定冒出多少幺蛾子。
我这回实践“招商优质成长”的过程,倒不是说我真就一头扎进去投了多少,或者赚了赔了。对我来说,更大的收获是又一次认清了现实。 就是说,不能光听名字好听,也不能光看历史数据。关键还是得看它最近的实际表现,看它在真实的市场波动里,到底能不能稳得住,能不能真把那“优质”和“成长”给体现出来。
我发现,很多时候,这些所谓的“优质成长股”,在基金经理的篮子里,也得经历市场的毒打。不是说选了“好学生”就一定能考高分,市场这个大环境,有时候比学校可复杂多了。风向一变,可能好学生也得跟着晃悠几下。
我这实践记录下来,最大的感触就是,投资这事儿,真不能只看广告,不看疗效。 也不能光听别人说就觉得一定自己得去翻翻那些枯燥的报告,看看那些不起眼的数字。这个“招商优质成长”,对我来说,就是一个挺好的案例,让我又多了一份对市场的敬畏,也多了一份自己去辨别信息的经验。到头来,这比单纯讨论它现在值不值得买,可能更有价值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