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志到底有啥用处?了解它对现代人有啥启发。

二八财经

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捣鼓的一个玩意儿——《尚书志》。这名字听着是不是挺唬人的?没那么复杂,就是我自个儿琢磨《尚书》的一些记录和心得。

为啥要搞这个《尚书志》?

说起这《尚书》,一开始我头都大了。老听人说这书怎么怎么重要,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,记录了好多古代帝王将相的事儿,还有治国理念啥的。我寻思着,这么牛的东西,咱也得瞅瞅。

尚书志到底有啥用处?了解它对现代人有啥启发。

可真翻开一看,好家伙,那文字,那语法,跟我现在说话简直是两个世界。什么“曰若稽古”,什么“协和万邦”,看得我是一个头两个大。关键是,感觉这些东西离咱们现在的生活有点远,干巴巴的,不知道从哪儿下嘴。

但就有点犟脾气,越是这种搞不懂的,越想弄明白它到底在说个光看不行,看完就忘,跟没看一样。所以我就想了个辙,干脆不叫“读后感”那么文绉绉的,就叫《尚书志》,把我读到的、想到的,不管是都给它记下来,算是我自己跟这本古书较劲的一个过程。

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滴:

第一步,硬着头皮通读。

我没给自己定多大目标,就是每天抽点时间,能看多少看多少。遇到不认识的字,查!遇到看不懂的句子,先跳过,或者看看旁边有没有白话翻译能稍微对付一下。这个阶段,主要就是混个脸熟,大概知道里面都有哪些篇,讲了些什么人什么事。

第二步,重点篇目瞎琢磨。

尚书志到底有啥用处?了解它对现代人有啥启发。

通读一遍后,有些篇目印象会深一点,比如《尧典》《皋陶谟》《盘庚》《大诰》这些。我就把这些拎出来,慢慢啃。这时候,我不光看原文和翻译了,还会找点相关的背景资料瞅瞅,比如当时是个什么社会情况,这篇东西是为啥写的。

然后,我就开始“瞎琢磨”了。我会想,这句话放到能有啥用?它说的这个道理,搁现在还成立不?比如里面讲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,这话多实在!老百姓是国家的根基,根基稳了国家才能安宁。放到一个公司不也一样?员工是基础,客户是市场,把这两头顾好了,公司才能发展嘛

第三步,分类记录,形成我的“志”。

琢磨出点东西,就赶紧记下来。我没啥固定格式,有时候是一段话的感想,有时候是几个关键词的联想。我会把我的记录分分类,比如:

  • 关于做人处事的:像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这种,简直是千古名言,我就琢磨在工作生活中怎么用。
  • 尚书志到底有啥用处?了解它对现代人有啥启发。

  • 关于管理和带团队的:《尚书》里很多讲君王怎么用人、怎么决策的,虽然是古代的,但有些原则,比如“任人唯贤”、“从谏如流”,现在看也挺有道理。
  • 关于个人修养的:里面强调“德”,强调“勤”,比如“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”,就是说你想建功立业,得有远大志向,还得勤奋努力。这话对我触动挺大,有时候犯懒了,想想这话,就觉得该动起来。
  • 暂时搞不懂的:有些话实在太绕,或者背景太复杂,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,我也记下来,打个问号,等以后有新的认识了再补充。

我这《尚书志》就这么一点点丰富起来。里面有原文的摘抄,有我自己的白话理解,还有我联系实际的胡思乱想。写得乱七八糟的,但都是我自己的东西。

搞完《尚书志》的一些体会:

尚书志到底有啥用处?了解它对现代人有啥启发。

古人的智慧真不是盖的。虽然时代不一样了,但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是相通的。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,老祖宗们早就遇到过,也给出过他们的解决方案和思考。

读书不能死读书。尤其是这种古籍,光看字面意思没啥用,得结合自己的生活、工作去琢磨,去联系,才能真正有所得。我的《尚书志》就是这么一个“联系”的产物。

这个过程比结果重要。我也不敢说自己把《尚书》吃透了,差远了。但是我通过做这个《尚书志》的过程,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,也对传统文化多了几分敬畏和理解。感觉自己不再是两眼一抹黑,看啥都觉得是封建糟粕了。

现在回头看我那本写得密密麻麻的《尚书志》,虽然字丑,排版也乱,但感觉挺有成就感的。这算是我跟古人的一次隔空对话,也算是给自己浮躁的心找了个能沉静下来的地方。

行了,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。希望我这点粗浅的实践经验,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。捣鼓古籍,也可以很有意思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