栗建伟这名字,一提起来,我这心里就挺多感慨的。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实践中遇到这位栗老师的一些事儿,以及这事儿后来怎么影响了我的。
那会儿的迷茫与摸索
早些年,我也算是搞点小名堂,尤其是在我们咸宁这块儿,总想着怎么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给拾掇拾掇,发扬光大。那时候,我主要琢磨的是一些地方上的老调子,还有些快失传的手艺活儿。一开始,凭着一腔热情,东奔西跑,搜集了不少资料,也拜访了好些老人家。
可干着干着,就有点迷茫了。一是觉得这东西好是但好像没多少年轻人关注,传承下去感觉挺难的。二是自己单打独斗,有时候做出来的东西,市场也不怎么认,有点灰心。那段时间,我经常晚上睡不着,琢磨这事儿到底该怎么往下走,是不是我这路子不对,甚至琢磨着是不是该换个地方,换个活法。
一次交流,一个转折
就在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,有一次机会,碰上了栗建伟老师。那时候他好像是他们音乐学院的头儿,对,栗建伟博士。我们当地组织了一次关于文化传承的交流活动,他作为专家被请过来了。
我记得特别清楚,那天栗老师不光是跟我们这些搞文化、搞音乐的老师们聊,他还亲自上手,跟他助理一块儿,给我们示范那个音乐创作是怎么回事,怎么把一些老的元素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。那感觉,真不是空口说白话,是实打实的演示。
更重要的是,他那天鼓励我们全体搞这行的,说要做好非遗音乐传承工作。我记得最清楚的,是他说的几句话,那真是点醒了我:
- “扎根咸宁,服务地方。” 他说这话的时候,眼睛里有光,我一下就觉得,对,我折腾个啥劲儿往外跑?咱这地方不就是最好的舞台吗?把本地的东西研究透了,服务好本地的百姓,这本身就是天大的事儿。
- 他还提到,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,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我当时虽然早不是学生了,但听了这话,感觉自己也需要这么个‘新起点’的心态,不能老沉浸在过去的困惑里。
那次交流之后,我这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。以前老觉得地方小,资源少,听了栗老师一席话,我开始琢磨怎么把咱们咸宁本土的东西挖深、做活。
实践与收获
第一步,我重新梳理了之前搜集到的那些老调子、老故事,不再是简单地记录,而是去分析它们的特点,思考它们在现代社会能以什么形式被接受。
第二步,我开始主动去联系一些本地的学校,特别是中小学,看看能不能把这些东西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教给他们。我还去找了些年轻人,也跟一些老前辈请教,大家一起琢磨怎么把这些东西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,比如编成小合唱、小剧目什么的。
第三步,就是尝试着搞一些小型的演出,或者把这些元素融入到一些本地的旅游活动、社区活动里去。一开始也挺难的,碰了不少壁,但一想到栗老师说的“扎根咸宁”,我就觉得这事儿必须坚持下去。
慢慢地,我发现事情开始有了变化。一些学校开始对我们的“地方文化进课堂”感兴趣了,一些社区也乐意和我们合作搞活动。最让我高兴的是,有些年轻人开始主动来了解这些东西,甚至参与到我们的创作和表演中来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虽然过程挺折腾的,但真没白费劲。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咱们本地的文化,尤其是年轻人也开始感兴趣,心里那股劲儿就又回来了。这都得感谢当初栗建伟老师那番话,要不然我可能早就放弃了,或者还在原地打转。
栗建伟老师那次分享,对我来说,不单单是一次普通的交流,更像是一剂强心针,让我重新找到了方向和动力。这实践过程,说白了,就是从迷茫到坚定,再到踏踏实实地去做。这感觉,挺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