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们公司搞“资金转移定价”这事儿。我听到这名头也是一头雾水,啥玩意儿?听着就挺高大上的。但实际操作下来,也就那么回事,主要是把内部资金的成本和收益算清楚,别让各个部门都觉得是自己在赚钱,别人都在花钱。
起初的困惑与摸索
我记得那会儿,我们公司内部各个业务条线,特别是管钱的部门和用钱的部门,老是为了谁贡献大、谁成本高扯皮。比如,管存款的部门觉得自己拉来了低成本的钱,功劳大大的;管贷款的部门,觉得自己把钱放出去了,产生了高收益,也是牛气冲天。结果一开会,常常就变成互相埋怨,财务那边也头疼,这账到底咋算才公平?
后来领导拍板,说要搞这个“资金转移定价”,简称FTP。说白了,就是内部银行。公司成立一个虚拟的“资金中心”或者就让财务部牵头,所有拉来的存款,都先“卖”给这个中心,中心给个价格;所有要放出去的贷款或者投资,都从这个中心“买”资金,中心也给个价格。这样一来,每个部门的盈亏就相对清楚了。
我们一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。先是组织学习,把相关的一些文章、案例都找来看。理论看着都懂,但真要落实到我们自己公司,具体那个“价格”怎么定,可真是个大难题。
实践中的磕磕绊绊
定价格,这是核心中的核心。我们尝试了几种思路:
参考外部市场利率?比如央行的基准利率,或者同业拆借利率。这个听起来最公平,但我们内部各种资金的期限、风险都不一样,直接套用也不太行。
内部协商?让各个部门坐下来谈。好家伙,那简直是吵翻天,谁都想给自己争取最有利的价格。管存款的希望资金中心收购价高点,管贷款的希望资金中心出借价低点,差点没打起来。
成本加成?就是资金中心把所有资金的平均成本算出来,然后加一点点运营费用。这个方法倒是简单,但又没法体现不同期限资金的价值差异。
折腾了好一阵子,我们最终决定用一种“期限匹配、分档定价”的思路。就是把资金按期限长短,比如活期、3个月、1年、3年以上等等,分成不同的档次。然后参考外部市场对应期限的利率,再结合我们公司自己的资金情况,给每个档次的资金定一个内部的买入价和卖出价。这个过程可真是磨破了嘴皮子,开了无数次协调会,财务部、各个业务部门头头脑脑都得参与进来。
数据收集和系统支持也是个大坑。以前很多数据颗粒度没那么细,为了搞这个FTP,我们得把每一笔存款、每一笔贷款的期限、金额都梳理清楚。一开始都是手工统计,那工作量,简直了!后来逼得没办法,只能让IT部门赶紧升级系统,开发专门的模块来支持FTP的计算和分摊。这又是一轮需求沟通、开发测试、上线切换,前前后后也花了好几个月。
还有就是,刚开始推的时候,有些部门不理解,觉得是瞎折腾,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,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考核。培训和沟通非常重要,得反复讲清楚FTP的好处,不是为了找谁的茬,而是为了让公司整体的资源配置更有效率,让大家的贡献和成本更透明。
初见成效与持续优化
等这套东西真正跑起来之后,效果还是挺明显的。
各个业务单元的盈利状况清晰多了。以前是笔糊涂账,现在通过FTP一算,谁是真正赚钱的,谁的资金成本太高,一目了然。那些拿着高成本资金去做低收益业务的部门,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,逼着他们去优化资产结构。
内部扯皮的事情少了很多。以前都说自己贡献大,现在有了统一的标尺,数据说话,谁也别想甩锅。大家也开始更关注资金的效率和成本控制了。
再有,对市场利率的敏感度也提高了。因为FTP的价格会参考市场利率调整,所以各个部门会更主动地去关注市场变化,提前做些预判和准备。
这事儿也不是一劳永逸的。市场在变,我们公司的业务也在发展,所以FTP的定价模型、参数什么的,也得定期回顾和调整。比如,市场利率波动大了,我们就得赶紧看看内部价格要不要跟着动。哪个部门反映说价格不合理了,我们也要认真听取意见,看看是不是模型有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搞这个资金转移定价,过程确实挺折腾人的,但从结果来看,对提升我们公司内部管理精细化水平,还是挺有帮助的。算是一次挺有价值的实践,虽然中间踩了不少坑,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