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自个儿琢磨“沪深龙虎榜”这玩意儿的一些经历和体会。刚开始那会儿,我对这东西可是好奇得不行,总觉得里头藏着啥股市的秘密武器。
初识龙虎榜,满眼都是“机会”
要说这龙虎榜,就是交易所每天收盘后公布的一个单子,上面列出来当天涨得特别猛、跌得特别惨,或者成交量突然放大、换手率特别高的那些股票。关键是,它还会告诉你,这些股票主要是哪些券商营业部在买、哪些在卖,买卖了多少钱。
我刚入市那阵子,啥也不懂,就听老股民说“跟着大佬有肉吃”。一看到“龙虎榜”这三个字,就觉得特霸气,以为榜上有名的大佬们都是股神,他们买啥我跟着买点,不就能轻松赚钱了嘛那时候,我每天收盘后的头等大事,就是到处找龙虎榜数据看,哪个票上了榜,哪个营业部买了多少,都仔仔细细记下来。
跟着“大佬”抄作业的那些日子
说干就干,我挑了几个看着眼熟的、据说挺牛的游资席位,只要看到他们在龙虎榜上大笔买入哪个票,第二天开盘,我就赶紧跟着冲进去。心里那个美滋滋,感觉自己掌握了财富密码,离财务自由又近了一步。
结果?现实往往比想象的骨感多了。十次里头,能有那么一两次,第二天股价确实涨了点,让我小赚一笔,高兴得跟什么似的。但更多的时候,我要么是买在了高点,给人家抬了轿子,要么就是第二天直接低开,把我套得死死的。有时候甚至发现,昨天榜上买入的大佬,今天就在榜上卖出了,人家玩的是“一日游”,我这反应慢的,就成了接盘的倒霉蛋。
那段时间,真是亏得我有点怀疑人生。看着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少,我就纳闷了,这龙虎榜上的信息都是公开的,为啥我就赚不到钱?
痛定思痛,重新认识龙虎榜
后来亏多了,也慢慢琢磨出点道道来了。我意识到,龙虎榜它是个“结果公示牌”,不是“明日预告牌”。人家大佬们已经操作完了,钱赚到手了,交易所才把这个结果公布出来。我们这些小散看到的时候,黄花菜都凉了。
你想,信息是公开透明的,你能看到,庄家也能看到,比你更精明的人也能看到。真要有那么明显的捡钱机会,还能轮到咱们?多半是个坑。
这让我想起我年轻时候学着做生意,那时候也是,总想着找点所谓的“内部消息”,打听哪个项目有“大佬”投资了,就觉得稳赚不赔。有一次听说一个外地老板要在我们这儿搞个大项目,据说背景硬得很,资金也到位了,我就东拼西凑了点钱跟着投了点边角料的配套生意。开始几天看着是红红火火,结果?那个大老板的项目黄了,我这点小配套自然也打了水漂。那次教训让我明白,靠打听消息、跟风,终究是不靠谱的,核心的东西自己不掌握,别人吃肉你连汤都喝不上,还可能被骨头噎着。
回到龙虎榜,也是一个道理。你看到某个席位买了,但你不知道他为啥买,打算什么时候卖,他的整体策略是盲目跟风,风险太大了。
现在我是怎么用龙虎榜的
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,我现在看龙虎榜,心态就平和多了,也总结了一套自己的“实践方法”:
当成市场情绪的温度计:我会看最近哪些板块的股票频繁上榜,哪些类型的资金(比如机构还是游资)比较活跃。这能帮我大致了解一下当前市场的热点方向和风险偏
观察特定席位的动向,但仅供参考:对于一些历史业绩还行、操作风格比较稳健的席位,我会关注一下他们的动向。但注意,只是关注,不会盲目跟票。我会把他们买的票放到自选股里,观察几天的走势,结合公司的基本面、技术形态和其他信息综合判断,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介入点。
警惕“一日游”和“联合割韭菜”的席位:有些席位是出了名的“渣男”,今天拉涨停,明天就砸盘出货,专门坑那些跟风盘。还有些是几个席位联手做局。这种席位上的票,我一般是敬而远之,宁可错过,也不想踩雷。
不把龙虎榜当成唯一依据:它只是众多分析工具中的一个,而且是很滞后的一个。买卖股票,最终还是要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,有自己的逻辑和判断。基本面、技术面、市场情绪,都得综合考虑。
沪深龙虎榜这东西,对我来说,从最初的“寻宝图”,变成了现在的“参考资料”之一。它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,但绝对不能神化它,更不能把它当成操作的唯一指令。股市投资,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独立思考,不断学习,才能走得更远更稳。希望我这点粗浅的实践记录,能给大家提个醒,少走点弯路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